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调是“稳经济、调结构和控通胀”,国民经济将维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钢铁需求也将继续保持增长。自2009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大幅反弹,主要经济体出口和投资均明显增长,拉动钢铁需求和生产迅速恢复。但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步伐开始放缓,工业生产和出口增速回落。虽然目前不能忽视基数因素,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确出现了减速局面。尽管为维持经济复苏,20国集团领导人在2010年首尔峰会上宣布为维持全球经济复苏而加强国际政策框架,但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愈发明显,而经济增长态势变化将对2011年的钢材市场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将在2011年有所回落
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日本又开始实施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受债务危机影响,欧元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确定因素也有所增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10月份的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8%。实际上,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超过5%,下半年增速呈明显回落趋势,2011年预计增长4.2%,比2010年回落0.6个百分点;联合国(UN)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0年11月份的预测也显示出了相似的回落趋势———2011年比2010年增速分别回落0.5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的美国、日本和欧元区,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经济增长分别比2010年回落0.3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中的“金砖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但也是减速的趋势。
由于经济减速带来的用钢需求下降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显现出来,按照国际钢铁协会(WSA)的统计数字,截至2010年11月份,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5.2%,比4月份的82.6%下降了7.4个百分点。同样,单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速也呈明显回落趋势。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亦呈减速趋势但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2011年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受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将呈现放缓趋势。从主要用钢行业来看,不管是基建及房地产、汽车、船舶,还是其他机械制造业,都将面临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此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也都作出了减速的预测。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拉动我国钢材需求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在201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将迎来投资、建设高峰,其中水电建设总投资额约为8000多亿元;城市地铁建设总投资额约为10581亿元;中西部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升级,厂房兴建、装备制造和技术园区建设也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刺激各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国家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高达1000万套,同比增长72.4%;国家在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建设方面也将投入大量资金。从总体上看,2011年市场需求仍较旺盛。
制造业下滑的趋势将在2011年有所延伸钢材价格随供需变化涨跌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预判经济走势的主要先行指标之一。从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走势情况看,即使考虑季节性消费能力变化差异的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减速的趋势。
(1)美国经济增长态势仍在继续,但消费能力及出口的下降和失业率的坚挺,促使奥巴马政府又出台了总量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流动性来刺激消费和出口,实现经济加速增长。从美国制造业PMI指数的变化趋势看,自2009年以来快速增长的趋势实际上在2010年的4月份就已经结束了,至12月份降至57.0%,比2010年峰值下降3.4个百分点。从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变化来看,也呈震荡回落的趋势。
正因为需求的下降,粗钢产量和钢材价格都出现回落趋势:美国粗钢产量的下降趋势与CRU北美钢材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在2008年12月份,美国粗钢产量降至391.8万吨的低点;经过近一年半的恢复,至2010年5月份升至726.4万吨,粗钢产量累计上升了85.4%;2010年下半年产量持续回落,至11月份降至645.3万吨,粗钢产量累计下降了11.2%。粗钢产量的变化与相同周期内钢材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于预计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其2011年的钢铁需求也将受到影响。
(2)日本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陷于困境,在告别了2009年1月份至2010年上半年的制造业扩张区间后,2010年下半年日本制造业PMI持续下跌,9月~12月均跌至50%以下,2010年12月份日本PMI指数为48.3%,比上半年5月份的峰值54.7%,累计下降了6.4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PMI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指数和出口新订单指数大幅下降。
需求下降同样带来生产的减少。2009年2月份以后,随着经济复苏的强劲拉动,日本粗钢产量呈恢复增长的态势,至2010年5月份达到972.4万吨,平均日产粗钢31.4万吨,比自2009年2月份的17.7万吨增加了13.7万吨,升幅达77.4%。尽管粗钢产能利用率大幅恢复,但粗钢产量仍低于危机前水平,而2011年日本经济面临着更大困难。随着日本政府刺激需求的一系列措施的逐渐到期,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叠加影响,该国2011财年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并且需要大量借债以填补财政资金缺口。日本政府在2010年12月22日预测,其2011财年GDP增长1.5%,将低于2010财年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周边国家如中国、韩国、东盟等经济体经济增长均有所下滑,以消费和出口为主要动力的日本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困难,需求下降必将带来钢铁消费的减少。
(3)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似乎更为复杂。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复苏形势较好,而希腊、爱尔兰等国则陷入公共债务危机的羁绊之中,经济增长趋势极不平衡。欧洲债务危机直接诱因源自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政府赤字较高的经济体率先成为这场债务危机的牺牲品。欧洲债务危机在2011年仍有蔓延的风险,需求恢复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
从欧盟27国的粗钢产量变化趋势看,进入2010年下半年以来,欧盟的钢铁生产就重新走入下降的区间,尽管同比仍大幅增长,但主要是受上一年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同危机前的水平相比,欧盟粗钢生产仍处于不稳定的态势。CRU欧洲钢价指数连续6个月环比回落,钢价下跌主要是需求下降结果,从欧洲总工业生产指数看,剔除8月~9月季节性影响的因素外,整体趋势也是震荡回落的。2011年,欧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特点或许会更明显,德国一枝独秀的局面或将持续,英、法等国也将迎来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其他欧洲国家经济前景不乐观,钢铁需求增长或将进一步放缓。
钢铁生产成本显著攀升
美元汇率持续下跌,致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原油、铁矿石、废钢、焦煤等钢铁生产原料价格纷纷升至年度高水平。受原料成本的支撑,2011年钢材价格将保持坚挺。
(1)原油价格在2010年末再次逼近100美元,至12月29日WTI原油(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升至91.03美元,并且很可能在2011年再次达到每桶100美元以上。国际能源机构预计2011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将增长119万桶,但在供应方面,欧佩克2011年每天仅增加50万桶,非欧佩克成员国原油供应每天将减少25万桶;美元汇率下跌也成为原油价格上升的动力因素。美国决定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汇率大跌,原油期货价格急剧上涨。从2011年来看,美联储公布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会使美元在相当长的时间处于相对弱势。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如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伊朗核问题以及伊拉克局势持续动荡等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2)铁矿石是为重要的钢铁冶炼原料,其价格上升幅度之大基本消减了中国钢铁生产企业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的各种努力。对进口铁矿石的高依存度是中国钢企在与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博弈时处于“无牌可打”的窘境。按有关统计数字,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产生铁占全部中国生铁产量的71.2%,而在2007年时仅为51.9%,2010年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仍会处于65%左右。
从进口渠道上看,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秘鲁等国是主要来源,尽管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进口渠道单一的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尚无法摆脱几大铁矿石巨头的资源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作为需求方不仅关注价格变化,同时也更关注供应量的变化,与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铁矿石巨头们很难在谈判桌上取得一致的意见。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在6.3亿吨左右,约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左右,但是进口铁矿石数量却不升反降。据海关统计快报显示,2010年铁矿石进口量为6.186亿吨,低于上年6.276亿吨的水平。这其中的差额在于国产铁矿石的大幅增长。2010年前11个月,国产原矿量达到了9.72亿吨,同比增长了1.81亿吨,增幅达22.91%。实际上,国产铁精矿价格上涨幅度与进口矿相当,得益于铁矿石价格上涨,国内矿山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3)废钢价格上涨幅度稍小,CRU全球废钢价格指数到2010年末稳定在290点附近,全年平均为275点,比2009年的190点,上涨了85点,涨幅达44.7%。目前,废钢的炼钢成本高于铁矿石冶炼成本。从欧美的发展趋势看,废钢作为可再生资源大量应用于钢铁冶炼,铁矿石的应用比重明显低于中国。从进口废钢的情况看,中国废钢进口量与进口价格的升降呈反比,即在进口价格处于高位的区间,废钢进口量较低;当进口价格下降时,进口量又有所上升。从2010年前11个月的进口情况来看,随着进口废钢平均价格呈震荡上行趋势,废钢进口量呈大幅回落的态势。2011年废钢价格的高位坚挺进一步推高了钢材价格,特别是对欧美市场的影响仍然较大。
除了铁矿石、废钢价格持续上涨外,冶金焦、煤炭等原燃材料成本也处于大幅上升的趋势中,澳大利亚受需求强劲增长、澳元升值以及本国资源税改革等因素影响,出口焦煤价格再度上涨已成定局,国内冶金焦和煤炭价格也处于上涨走势之中。目前,上游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很大一部分已经转入钢铁生产成本之中,但是钢铁企业用上调钢材价格的手段将新增成本转移至下游用钢行业的部分则相对较小,这给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市场将呈现“两高一低”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使长材、板材供需形势出现分化
为了遏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据工信部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分别淘汰炼铁、炼钢落后产能11172万吨、6683万吨,超额完成了任务。由于大中型钢铁企业大多已完成设备更新换代和产品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对以长材产能为主的小钢铁企业影响较大,使长材市场供应量有所减少,供需形势好于板材。在“十一五”初期的2006年,钢材产量中板材比重为41.8%,而长材比重高达48.1%;而在“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板材比重升至45.4%,累计上升3.6个百分点;长材比重降至44.7%,累计下降3.4个百分点。
同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四万亿”投资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拉动长材需求快速上升。相对而言,板材需求较弱。预计2011年长材需求还将继续有所上升,板材需求亦将有所增长,但增幅将低于长材。
钢材出口将继续保持低水平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2009年中国仅出口钢材2460万吨。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有所恢复,钢材出口量曾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至6月份达到出口钢材562万吨、出口钢坯6万吨,相当于折合出口粗钢604万吨,恢复到2007年、2008年的出口规模。
从出口钢材的价格变化情况看,自2008年11月份达到峰值后,一直呈回落态势,至2010年的4月份跌至谷底,价格累计下跌42.7%,之后出口钢材价格有所回升,但仍没有回到2008年的峰值。
从出口钢材的品种结构上看,板管材合计占全部出口钢材的76%,其中板材占59%,管材占17%,而长材仅占17%,铁道材占1%。
从出口流向上看,首先亚洲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全部钢材出口的65%,其中以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为主;其次是出口欧洲12%,主要以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为主;再其次是南美地区的巴西、北美地区的美国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分别占出口钢材的4.1%、2.4%和1.7%。预计在2011年,我国进出口态势将呈现如下状况。
出口保持低水平。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钢材出口量呈逐月萎缩的趋势。据海关统计快报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共出口钢材4256万吨,其中下半年出口量为1856万吨,月均出口309万吨左右,按此规模预计2011年全年将出口钢材3712万吨左右。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预计管材出口量将有所减少,长材受出口成本上升的影响也会有所减少,板材出口比重将有所扩大。
进口规模变化不大。从进口钢材的品种结构上看,板管材合计占全部进口钢材的88%,其中板材占85%,管材占3%;长材占9%,铁道材占1%。2010年钢材进口量为1643万吨,比2009年下降120万吨。近年来进口钢材规模始终变化不大,这与国内部分高端钢材品种自给率不足有关。按2010年的进口规模预计,2011年全年将进口仍在1650万吨左右。
货币政策转向,流动性有所下降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信贷规模趋于收紧,市场流动性有所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密集出台,市场流动性呈收紧趋势。截至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两年半的时间,2011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进一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降低流动性的目的。随着防控通胀形势的变化,预计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增长。从2010年的新增信贷情况看,继2009年9.6万亿元新增天量人民币贷款后,2010年累计新增贷款7.95万亿元。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重归稳健,M2供应量增速回落至20%以下。考虑到政策连续性,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虽预计低于2010年,但如果按照2010年下半年平均水平5500亿元预计,2011年可保持在6.5万亿元~7万亿元,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裕。
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加剧全球通胀形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2010年11月份,美国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刺激政策。美国再次启动“印钞机”的效应很快传递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主要市场,中国输入型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至6.6227,比6月份汇改前的6.8275,累计上升了0.2048,升幅达到3%;中国大的铁矿石供应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其货币对美元也是不断升值的趋势,其中在2010年12月份澳元汇率峰值升至0.99,巴西雷亚尔汇率峰值升至0.58,均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高水平。美元持续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攀升,同时使国内通胀形势进一步加剧,预计2011年人民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升值压力。
展望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减速,钢铁需求增长亦将有所放缓;受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后续政策措施的影响,钢铁生产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市场流动性,社会库存降至合理水平;美元泛滥推动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推动钢铁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上升,国内市场将形成高成本、高钢价、低效益的“两高一低”的发展态势。 |